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也称为“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它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载体。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一地区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 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
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这些龟甲和兽骨在经过加热后会出现裂纹,占卜者会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之后,他们会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从而形成了甲骨文。
通过甲骨文,人们可以了解到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它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字的重要资料。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言学家。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主要用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玉器、铜器、龟骨、兽骨等上。甲骨文系统地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始于20世纪初,自1903年起,陆续在河南安阳、许昌、南阳等地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这些甲骨被称为“商代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商代神谕文字)”,也是最早的中国古文字形式之一。目前,已经出土的甲骨文数量约达50万件左右,其中大部分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
由于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源头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史上的重要篇章,因此在文化、学术、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甲骨文的人是晚清的王懿荣。
他是个名人,他不仅是一个晚晴王朝的翰林,南书房的行走,国子监的祭酒,还是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者和金石学家,他曾在古代彝器上的铭文做过深入的人研究。因此,当他看到给他从达人堂药店买回来的中药里没有磨碎的“龙骨”的古文字时便敏感地感觉到这绝不是一般的中药。
他不仅出资收购了达仁堂药店里全部的龙骨,还派人四处搜索,很快就集中了1500多块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由于王懿荣出手大方,见到甲骨就收,这一下子就使这位中药材身价倍增,变成了很重要的文物,不少人也认为收购“龙骨”便是发财致富的一大商机。
2、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