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写《赤壁赋》时,内心充满追忆和感伤,他不只是在写一场历史的战争,更是在写人性的挣扎和生命的无常。
他通过描绘草木凋零、江水滚滚、英雄离散的场景,反映了自己对生命短暂和历史变迁的无力感和悲哀。然而,在这种悲愤之中,苏轼仍然保持着乐观和豁达,他看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表达了对生命之美、友情之重、爱国之情的强烈认同,展现了一个高度自我解放的文人精神。
原文讲解:
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给皇帝写的谢恩表里有一句话让人抓住了把柄,说他讥讽新党以及新党背后的皇帝,御史台的官员检索了他的全部诗文,又从里面找到大量疑似攻击新政的句子。于是苏轼在元丰二年七月被捕,期间遭遇了刑讯逼供。汉代的御史台院子当中的大树上曾经栖息着成群的乌鸦,所以御史台也称乌台,苏轼的这个事件史称“乌台诗案”。
后来这件事越闹越大,有一种收不住场的感觉,直到本年腊月底宋神宗亲自出面,终结了乌台诗案。处理的结果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差不多相当于我们今天从领导岗位被降为科员使用,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微薄的工资不够养家糊口,所以他在黄州东门外的坡地上开荒耕种,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居士,后世称他为苏东坡。
黄州生涯是苏东坡的人生谷底了,但是他在这里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包括像寒食诗、念奴娇、前后赤壁赋,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历史上黄冈市出过九百多名进士。在黄州城外临江处有一座山,山体崖石呈赤赭色,陡峭如刀削壁立,所以称赤壁。
苏东坡在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曾两次来赤壁游玩,他写了两篇赤壁赋,七月写的这一篇,称为《前赤壁赋》,算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每个月的初一称为朔,朔字左边半边屰(nì),其实就是魂魄的魄,是指月亮刚刚开始出现的微光。朔就是指月亮刚刚从黑暗中复明。每个月的望日就是指十五,就是月亮呈现满月状态的这一天。
为什么满月非要用望字呢?《左传·桓公三年》这一年七月发生了日食,在这条内容下面孔颖达有一条注文:“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就是说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需要靠太阳光照射它才会发光。太阳光照亮月球半边称为弦,太阳光将月球完全照亮称为望。这个望指日月相对,不是指我们用眼睛望月亮。
“望”:指七月十五;“既望”:就是望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既”:就是极尽,也就是完满状态达到了极点,再往后就要开始缺了。
元丰五年秋天,壬戌年七月十六。也就是公元1082年8月12日,苏东坡跟朋友一起来到黄州赤壁游玩,此时就是他写完《寒食诗》四个月之后。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故国河山、历史文化的深深怀念和热爱之情。在文中,苏轼通过描写赤壁古战场、三国英雄等,表现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当时国家形势的担忧,表达了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祝愿。可以看出,赤壁赋是苏轼对故国河山的一份深情,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