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在1950年代末前往美国留学,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邓稼先之所以在1971年回国,主要是出于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中国发展核武器事业的责任感。当时,中国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项目,这是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稼先在美国期间已经参与了相关的物理研究,并对核能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让邓稼先深感振奋,他希望能够回国参与到这项伟大事业中去,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做出贡献。
此外,当时中美关系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科学家的限制也日益严格。邓稼先意识到在国外继续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他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条件和研究环境,回到祖国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工作。
回国后,邓稼先担任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职务,并在随后的年份里,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声学和激光研究的先驱,他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发明了高功率激光器,为中国的激光科学和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激光之父”。于敏是中国著名的电子工程师,他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和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微处理器,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先河。这两位科学家都以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和为国争光的精神,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邓稼先七下语文课文是《竹枝词·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文章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写草原美景和送别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友的深情思念。
该课文语言精美、富有感情色彩,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感性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通过对该课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学作品,以及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