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谖客孟尝君》中可看出,孟尝君广招贤才,对待门客十分尊敬。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善于用人,广招贤士,门下“客无所择”,“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为了最大限度的招揽人才,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人才济济。孟尝君对门下食客及其家庭体贴入微,每每“问亲戚居处”,而后“使存问,献遗其亲戚”。甚至为了礼贤下士,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吃一样的饭食。这种思贤若渴的精神十分难得。
1.宽宏大量
《冯谖客孟尝君》的一开始,冯谖三次弹剑唱歌,提出了在常人看来很无理的三个要求,但孟尝君满足了他,足可见他对待人才的宽宏大量。正是这种宽容得到了冯谖的辅佐。
2.礼贤下士
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吃一样的饭食。一次,一位食客因为误以为孟尝君吃的饭比他们的好,羞惭难当,以自勿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因而更得人心,“士以此多归孟尝君”,人人都把孟尝君当作“亲已”。孟尝君对食客的厚遇,不仅解除了门客们的后顾之忧,更让他们感恩、感动至极,因而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挺身而出,拼死报效孟尝君。这些人是孟尝君最为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危急时刻救他性命;而且他们倾心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更是孟尝君得以活跃于战国时期政治舞台的重要倚仗。
孟尝君对人才的尊敬使得三千门客聚集在他手下,平时看似不中用的人也曾用“鸡鸣狗盗”的方法在危难时刻救出了孟尝君。
孟尝君,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的名言。
孟尝君,即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以慷慨好士而著称。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孟尝君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了招贤纳士的代表形象。然而,关于他本人的具体言论,历史记载并不详细。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对孟尝君的评价颇有深意:“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这是对孟尝君养士之风的批判,认为他并未真正得到能够左右国运、对抗强秦的人才。
总的来说,孟尝君的形象在历史上更多是以故事和评价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具体的名言录。
好玩,孟屯河谷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东北的上孟乡、下孟乡境内,这个景区面积很大,有700多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有人文风景,而且还有雪山草甸,冰川湖泊,原始森林,珍惜野生动植物等,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川西,如果你喜欢旅游,那么你肯定听说过川西这个词,在众多的旅游达人中,她们对川西的评价很高。